cnu cnu
cnu cnu
cnu cnu
cnu cnu
cnu cnu
cnu cnu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讨交流 >>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公共卫生体系与农村妇女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公共卫生体系与农村妇女的健康发展

作者:李金莲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08-07-14     浏览次数:     字号: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随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推进,云南省政府、国际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在构建公共卫生体系、促进农村妇女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女性人口的健康状况逐步得到了改善。
  关键词:公共政策 卫生体系 妇女健康 性别意识

  改善云南农村妇女健康状况涉及到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促进妇女健康极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政府、国际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在实施整合性的农村妇女健康促进过程中,越来越注重社会性别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注重性别主流化的法律法规和妇女在公共政策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各个层面不断注入的新理念,如女性主义和其它社会科学等,不同程度地被运用到了健康促进的实践当中。现在,以“妇女为本”的健康促进领域正在形成良性而有机的发展态势。

  一

  妇女的健康状况或身体素质不仅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反映妇女的社会地位。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北京行动纲领》指出妇女有权享有能达到的最高的身心健康标准。呼吁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增加妇女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获得恰当、负担得起和优质的保健、信息和服务;要加强促进妇女健康的预防性方案;要采取具有性别敏感的主动行动,以解决性传染疾病、HIV/AIDS及性健康和生育健康问题;并促进关于妇女健康问题的研究和分发有关资料。如今,妇女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妇女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各级政府始终坚持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进一步保障妇女享有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促进云南妇女事业的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健康促进为契机,云南省形成了政府的卫生部门、计生部门、教育部门、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妇联、各界妇女研究者、其他非政府组织、各种妇女健康和妇女发展项目等跨部门的合作,在构建公共卫生体系、促进农村妇女健康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使农村妇女人口的健康状况逐步得到了改善。大部分农村妇女预期寿命随之延长。1982年为62.43岁,1990年为65.73岁。女性人口和孕产妇死亡率出现大幅下降。1981年,云南省女性人口的死亡率为8.60‰,1989年下降为7.24‰,到2000年又下降为7.01‰。[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云南农村妇女健康事业的推进,政府和各级组织深信只有妇女本身才最明确她们自己的需求并能充分表达出来。因此,他们让妇女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需求。让只是习惯于沉默的农村妇女用照相机记录下个人健康的实际情况,并得以表达她们关心和希望的事。他们越来越意识到:妇女,特别农村妇女的声音,对不同层面法规和政策有一定影响。农村妇女这个弱势人群健康的保护和促进,归根到底既是政治化的过程而也是技术问题。所以,让农村妇女来参与规划,能更好地满足她们的健康需求。于是,有越来越多的妇女参与到其生存社区的健康发展决策和管理当中。同时,在云南省农村妇女健康促进的过程中,社会性别问题开始作为健康领域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被不同程度地提到了各相关层面的议事日程,中国固有的社会性别关系和性别制度逐渐被打破。在解决涉及妇女健康问题的同时,越来越考虑性别平等主流化问题、妇女赋权问题和社会性别公正与卫生服务机构善治的问题。人们对农村妇女的健康问题已从关注人口质量到关注健康权利;从关注少数妇女的健康,到关注整个农村妇女群体的社会行为,进而关注到一系社会结构和制度上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性别领域。总之,在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中,在彰显人权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潮流中,我们在逐步正视着长期被漠视的农村妇女健康的权利诉求。


  二


  在市场导向的改革与开放的双重变奏中,中国逐渐汇入了当今势不可挡的全球化进程。而全球化——特别是在美国主导的新自由主义下的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开放会导致弱化的社会保护体系,从而带来许多人(尤其是贫困妇女)的环境与健康的问题。而我国随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推进,社会保护体系不但没被削弱,政府对农村妇女健康的政策投入反而逐步加强。从妇女发展的历程来看,法律的保障和政策的投入始终是促进妇女发展的最为重要的资源性保证。正是云南省政府对妇女健康发展的积极介入,制度体系和公共政策体系的完善,才有力地促进了妇女健康的发展。30年来,政府出台了有关的法律和政策、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开展了包括服务和教育在内的各种项目,积极建设妇女健康发展的大环境。作为沟通妇女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各级妇联组织,随着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需求,其角色也发生了有意义的转换,其工作能动性大为增强。由原来政策和项目的管理者、监督者或者旁观者的角色转变为政策和制度的实施者。
  1996年,云南省以《“95世妇会”的行动纲领》为指导,结合实际制定和颁布了《云南省妇女发展“九五”规划》。这是我省历史上第一部以妇女为主体的政府规划,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省妇女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2001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又制定和颁布了10年期的《云南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保护妇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为新世纪云南农村妇女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规划》的实施,强化了政府职能,健全促进妇女发展进步的机制,动员社会力量,为全省各族妇女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规划着眼于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和薄弱环节,把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健康的发展作为妇女发展的六个优先领域之一。自规划实施以来,由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农村妇女的医疗保健状况不断改善。 
  云南省政府积极探索通过发达国家的援助和向世界银行卫生贷款来改善农村妇女的健康状况。这一项目通过改善初级和县级妇幼卫生保健的质量和有效性,从而为农村妇女提供基本的卫生保健公平性和利用性。在实施世行项目中,各级政府分别将执行好世行贷款项目列入当地“九五和2000年卫生规划”和“妇幼卫生发展计划”。均按世界银行要求,提供了1:1的配套资金。在县级,以县医院和具备抢救条件的县妇幼保健院成立本县危重孕产妇、危急儿童抢救小组,实行24小时电话呼救制度;乡级成立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抢救转诊组;村级成立转诊小组,从而保证抢救措施落实,争取了抢救时间。大量设备的投入和经培训后的乡村医生上岗工作,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妇幼卫生服务条件,提高了服务质量。1995年以来,世行贷款项目在我省的实施,云南贫困地区直接受益妇女657. 78万人,已婚育龄妇女352. 18万人,住院分娩率16. 91 %。孕产妇的死亡率和发病率也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为210. 17 / 10万,已在1992年的基础上下降了40 % 。[2]农村妇女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2001年10月,一份对易门、华宁、禄丰、双柏、武定等县的调查显示,这些县的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均比以往有所提高。从2007年4月起,云南省面向全省农村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普查活动全面展开。旨在提高农村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这项活动将持续3年,从2007年4月至2010年4月。依托县、乡计生服务网络开展,服务对象为49周岁以下的农村已婚育龄妇女。活动将坚持科学宣传、免费检查和自愿治疗的原则,由修正药业集团提供医用设备和优惠药品,确保80%以上的农村已婚妇女能获得科普知识和免费检查。据估算,这项活动将使超过500万名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受益。这项活动已在昆明、玉溪等地进行试点,累计检查6万余人。


  作为政府行为替代或补充的NGO(国际非政府组织),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威胁着妇女进步的贫困女性化现象,都把消除女性贫困,倡导性别平等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他们更了解社会人群尤其是社会边缘、弱势人群——贫困妇女的真实需求和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国际NGO在云南开展了一系列涉及妇女生育健康与医疗救助等内容的项目,为农村妇女的健康提供了高质量和高质量的服务。根据云南NGO的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些国际非政府组织项目涉及公共卫生及妇女疾病防治、妇女生育健康的技术支持,几乎覆盖了昆明、红河、丽江、大理、楚雄、思茅、临沧、西双版纳、怒江等市、州、县的贫困地区。
  1987——1988年间,英国救助儿童会开始在云南省开展乡村卫生员的培训。1991年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妇女生育健康及发展”项目在云南建立项目的尝试,该项目广泛动员了云南社会科学界研究人员在云南澄江、陆良的4个乡开展了田野研究。目的是“要更好地了解云南省贫困农业地区的妇女健康需求并制定一些新的方针来解决这些需求” [3]。之后,世界银行与云南省卫生厅、云南生育健康研究会合作,在大理州南涧县等地进行“贫困农村妇幼卫生扶贫资金的运作式研究项目”,其目的在于“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减少妇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并体现妇幼卫生服务对贫困人口的公平性” [4],即保障贫困人群中的最脆弱人群——妇女享受到基本卫生服务。通过医疗技术支持和一系列综合性妇幼保健项目活动,尝试建立以妇女为中心的贫困人群医疗救助模式。
  性权利的不平等是构成社会性别不平等关系的基础,而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又延伸了它的内涵。但一直以来,主流文化以“妇女对性的沉默”为借口,淡化了性的真实存在以及它与社会性别的紧密关系,对农村妇女“性”方面持“沉默”、“冷漠”的态度;甚至让她们背负现存性别文化的“污”名。总之,种种以“恐惧和羞愧”为基础的话语,影响着农村妇女在预防艾滋方面的赋权,影响着她们以主体身份面对HIV/AIDS防治。因此如果不挑战人类社会的性权利和性关系的不平等,就不可能在HIV/AIDS领域建构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5]正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援华性病艾滋病防治项目支持对云南的性工作者开展性病监测。一些从事性工作的女性被许多项目列入研究和重点预防对象。云南健康与发展研究会承担了由福特基金会资助,与云南省计划生育协会合作实施的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项目,对跨越中缅边境的高速公路沿着公路建设从事性工作的女性展开了跟踪研究。同期,在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挑战基金的支持下,云南健康与发展研究会还开展了对低收入女性流动人口的STD /AIDS预防教育项目,其总目标是探索和创建一种针对低收入女性流动人口的STD/AIDS预防教育模式,减少低收入女性流动人口的危险性行为,例如卖淫和多性伴,增加低收入女性流动人口对RTI/STI诊治服务及其它相关服务的可及性。[6]这些项目的实施在促进云南贫困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建立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在实施云南农村妇女健康促进的过程中,国内外、省内外的研究者提出了很多正确的、可接受的、可行的建议作为决策的依据提供给有关方面。政府据此制定更加符合妇女的需求,更多地融入妇女的声音的相关政策。1995年,省共青妇干校与昆明医学院、云南生育健康研究会等部门在昆明共同承办了妇女生殖道感染国际研讨会,中国、美国、印度、泰国等国家4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深入探讨了与云南农村妇女健康相关的问题,如:自我意识与妇女健康,扶贫开发与云南少数民族妇女的健康发展,教育与女性自信心及健康意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经济对妇女生育健康的影响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建议和对策。认为云南农村妇女的生育健康面临巨大挑战,同时其改善也存在机遇。要以生育健康和生育权利为核心内容,大力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改善边穷地区少数民族妇女生育健康。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旨在促进妇女健康的公共政策与法律法规的贯彻与落实。


  民间社团积极参与相关的项目活动,也为云南公共卫生体系与农村妇女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云南省计划生育协会组织了“三结合”活动(教育、服务和发展生产);“三位一体”(女乡医、计生宣传员、妇联干部)活动。云南生育健康研究会在罗平等县开展了尝试性项目——多部门合作农村社区参与性健康促进、青春前期性教育、城乡结合部社区流动人口的生育健康教育。云南省基层妇联协助开展的了“以健康为主题的妇女自我写真摄影”等项目。产生了不少新的参与性健康促进模式。这些项目的影响带来了医学服务模式的变革。国家人口和计生委、国家计划生育科研所和昆明医学院健康所合作在云南省牟定县等地实施了“中西部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试点”项目。通过计生站的服务项目、具体的位置、相关的服务条约以及宣传教育资料所用的词语、服务环境的布置、服务提供者男/女)的配置等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直观地展示出在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以人为本”的健康服务。
  云南农村妇女健康问题与卫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对自身生活质量的关心等因素有关。广大农村妇女普遍文化水平低,缺乏生理卫生、性卫生知识,自我保健意识更是知之甚少。贫困地区的妇女把患了生殖道感染病等这一“沉默文化”视为“脏事”“丑事”。在害羞的同时还认为“不咋个”,是可以忍受的“小毛病”,非常不重视,不到万不得已不看病。另外,云南农村分散、闭塞,形成了一套传统的生育习俗,多数的妇女仍习惯在家分娩。不同程度造成分娩时子宫颈裂伤、感染等病症。已婚育龄妇女产前检查率比全国贫困县低,家属接生比例比全国贫困县高。所以,只有加强已婚育龄妇女的健康教育和改变健康观念,才能提高她们的卫生需求和利用及生命质量。为此,云南省共青妇干校1990年参与了“妇女健康与发展”项目的研究。他们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和的培训方法,深入民族地区,入户访谈,倾听和了解各族妇女的心声。他们先后深入河口、红河、武定、丘北等县举办培训班37期,使506个扶贫攻坚乡共4000多名妇女接受了培训。由于很多少数民族妇女不懂汉语,大都不能说出妇科病的病名,而只能用症状来表示。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她们以比较直观的图片教材为主,力求用当地比较熟悉的语言、通俗易懂的表演、故事、笑话等方式,以便妇女更容易接受和应用。这一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农村妇女自我意识、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使农村地区已婚育龄妇女的保健服务利用率大为提高。
  云南农村妇女健康状况涉及到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现在农村妇女的健康状况和获取保健服务依然有很多不公平的地方。许多农村妇女不仅遭受传染病和慢性病的双重困扰,而且还受到营养不良和孕产妇死亡率甚至一些地方病的威胁。疾病和死亡还在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贫困地区妇女的生命和健康。继续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减少妇女的疾病和死亡依然是云南省政府,各级卫生部门的当务之急,促进云南农村妇女健康任重而道远。因此,必须继续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共同解决。即这不仅仅是女人自己或“妇女组织”的问题、卫生部门的工作,还应包括其它相关的来自某些权威性机构的帮助和支持。总之,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促进农村妇女健康极为重要。只有这样,社会性别主流化才能成为一种有更广泛群众意义的社会行动。

  参考文献

  〔1〕黄淳.云南女性人口发展状况概述〔J〕.云南社会科学,2003,(6).
  〔2〕裴虹、胡守敬、卢韬.利用世行贷款改善云南农村妇女儿童健康状况〔J〕.卫生软科学,1998,(6).
  〔3〕王绍贤,李浈.云南农村妇女的心声:生育健康需求评估〔M〕.北京:北京医科人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94.1.
  〔4〕杜克琳,张开宁.贫困人群医疗救助——理论、案例及其操作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7.
  〔5〕赵捷.妇女健康:10年推进过程中的喜悦与担忧〔J〕.妇女研究论丛,2005,(5).
  〔6〕云南健康与发展研究会. 对低收入女性流动人口的性病艾滋病(STD /AIDS)预防教育——的方法、问题及经验教训「DB /OL」.2004-02-24.

[内容审核]:党委宣传部
  打印本文  推荐本文  加入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 上一篇: 解放思想随想录
  • 下一篇:
  • cnu cnu
    cnu cnu
    楚雄师范学院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