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u cnu
cnu cnu
cnu cnu
cnu cnu
cnu cnu
cnu cnu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着眼育人为本 构建大学文化
着眼育人为本 构建大学文化

作者:李云峰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08-07-14     浏览次数:     字号: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通过大发展、大改革、大提升、大建设、大开放,已经步入高等教育大国的行列。当前,正以提高水平、提升质量为核心,加快了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历史抉择。而如何着眼于以人为本,建构大学文化,又是顺应这一抉择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思想和紧迫课题。
    一、育人为大学之本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也不论高等学校的职能如何拓展,“育人”始终是高等学校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首先,大学的时空差异并未动摇育人之本。大学源于文化,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大学,还是中世纪崛起的现代意义上的西方大学,都根源于文化,它们都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发展与文化发展需要的基础之上,而且自诞生之日起都力求按照各自的办学理念,注重将对人的化育作为办学之本。当代的中外大学,也正在更加自觉地通过富有个性的文化建设,为大学人,即大学的师生和管理者、服务人员的培养营造具有更强文化影响力的环境与氛围。
    一方面,大学文化是所有大学人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象征,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另一方面,大学文化对大学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有着视觉无形,达之精髓、传之久远的熏陶化育之功效。大学就是通过文化传承和文化启蒙,把个体从自在、自发的生存状态提升到自由、自觉的生存状态,并以自觉的文化创新去推动社会的文化进步。通过大学的薰陶化育使学子获得前人积累的丰富知识与价值观念,更加高效能地获取从事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能力,去实现对旧文化的改造和新文化的创造,服务于社会。通过大学文化的教化和启蒙,对人的能力、素质、精神境界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提升,在现代社会,大学是每一个现代主体“长入社会”的必由之路。
    其次,大学社会职能的拓展并未削弱育人之本。从现代大学所担负的社会职能看,包含了培育人才,研究科学,服务社会,引领文化发展的内涵。尽管现代大学随着时代的进步被赋予了多元的社会职能,但它们都与育人的本质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在培育人才方面,大学通过自身的化育薰陶把人类长期积累的优秀文化成果传承下去。现代大学根据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对人类社会的文化积累进行严格的选择、加工与整合,并通过师生的努力把所选择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培育新文化的创造者。大学通过长期努力与积淀,以一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营造一种感人至深、催人上进的气氛,除了专业知识的教授与学习之外,还培育其崇高正直的理想情操、砥励其淳厚博大的气质、修炼其文明儒雅的风度,促使每个大学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人格健全、全面发展。
    在科学研究方面,面对当今异常激烈的文化竞争和人类文化正处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相互碰撞与融合的态势中,以及人类文化在多元的碰撞与融合中带来了走向“美美与共”的勃勃生机,现代大学正通过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多元文化沟通与融合的桥梁,同时也营造了促使大学人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学会正确的判断取舍。对文化的研究,可以说是大学全部育人活动的基础。
在服务社会方面,大学人通过直接参与宽领域、多层次、多途径的社会服务,不仅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应有的积极贡献,而且在服务社会过程中不断增强着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更加善于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在引领发展方面,现代大学在传承文化,守望人类精神家园的同时,正努力站在时代与学科发展的前沿,成为新思想、新理论的发源地,社会的思想库,知识产业和科技进步的孵化器,社会进步的加速器,从而用文化的创新推动和引领社会进步与发展。同时,大学还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全社会文明进步的首善区、示范区与窗口。
    再次,大学的类型定位并不淡化育人之本。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高等学校也将按自身的逻辑朝更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的定位日益清晰。但不论是哪一类型的学校,其最根本的任务仍然是培养人才。大学的类反映了大学的学科特点,按现代大学对学科门类的划分和大学各学科门类的比例,将大学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经济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等若干类,但这只是强调要按照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去培育能够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各类型专业化人才。按科研与教学侧重点的差异,人们又把大学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基本类型,但区别也只在于人才的培育各有侧重。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的大学,其首要和最根本的职能都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社会提供高水平服务。偏离了“育人”这一根本,大学就会背离办学应坚持的方向并难以承担其被赋予的使命。
第四,当前大学的发展趋势更加突现了育人之本。当代大学,尤其是当代的中国大学,正在完成由“大”和“快”向由“好”和“强”为标志的发展转型,而质量、优势和特色就成为这种转型的主要内涵。教育质量集中体现在教学质量,真正高质量的教学,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精神,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质,以及对教师人格与学识魅力的感染,在高超教学艺术中获得美的熏陶。通过教学质量的提高,带动育人质量的提升,推进大学的全面建设与健康发展。当下,大学的办学优势的获取首先在于办学的理想提升与价值的境界追求。学校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大学才会凸现魅力,形成对大学人熏陶化育的优良环境与氛围,形成强大的办学凝聚力、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深厚潜力。同时也才能避免人才培养的工具化、办学取向功利化、办学模式趋同化和建设的片面化。如果忽视和缺少大学文化的引领、支撑、丰富、推动和提升,办学中的弊端就会蔓延并扩散开来,就会丧失办学与育人优势。大学根本的特色就是文化的特色,只有用文化的眼光来挖掘、凝炼、培育、提升大学的特色,才能保持大学的文化本性并成其为真正的特色。大学的校风是大学文化最显著的表征之一,大学的文化建设是一项集大学精神、制度、环境、物质、行为文化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抓好以文化为内核,以校风为表征的特色建设,办学特色与育人为本才能融为一体。
    二、文化为育人之源
    大学文化既是育人之源,又有育人之方,还有育人之达,并讲求育人之谛。
    1、文化的育人之途。大学文化对大学人的化育,包含在精神、物质、制度和环境各个层面,而且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大学的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的传统精神,它是由大学的传统、历史、地域文化的影响、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的品格、气质、生命力与创造力共同孕育的,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鲜明的个性和办学理念,反映着一所大学的追求和信念,也是大学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大学通过校训、校风、校歌以及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等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和精神。对大学人所具有的强大的引导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大学文化育人的内核。大学物质文化由课程、专业、学科、教师队伍、图书馆、实验室和校园网等表现为大学综合实力的标志性要素构成。它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成果和物质体现,也是大学精神文明外在的表现和物质基础,是大学教育、科研、管理和生活所面对的物质条件和环境。作为大学文化载体的物质文化,起着构建文化的氛围、彰显大学个性、沟通内外信息、扩展人际关系、丰富校园生活等作用。既是发挥育人功能的物质基础,同时本身又对大学人有着重要的熏陶、默化之功。大学的制度文化包括以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相关的一整套管理制度,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与保障,大学的制度构建深刻体现大学的办学理念,反映大学的文化个性,同时也发挥着对大学人办学、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学习、生活、交往等规范与约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校园环境是大学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分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师生的精神状态,营造优良便捷的硬环境,不仅可以激发师生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而且可以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并影响师生的行为及其人格的培养。软件环境是大学内的学术氛围、学习氛围、工作氛围、管理氛围、人际氛围和舆论氛围及生活氛围等,营造宽容、和谐、有序的软环境,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人综合素质和人文科学素养,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办学凝聚力与向心力。
    2、文化的育人之方。大学文化对大学人的化育,有其独特的方式。
    引领。大学文化的引领功能在于把全体大学人引导到办学与发展目标的高度共识与共同实现上来。大学文化的积淀越厚实,就越能引领大学人去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与愿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发展条件下,大学文化将所有大学人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大学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规范。在大学人成长过程中,大学文化就象一把无形的尺子,调适着大学人的行事分寸,规范着他们的态度行为,使其恰到好处。它以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或有意识的要求向大学人传递、将大学人“模塑”,使得大学人说话做事时都会考虑到一个“度”字,并自觉对自己或他人发生的不适当的行为加以规范。
    暗示。大学文化对每一个大学人的心态和行为起着一定的暗示作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通过创造一致的精神气候和融洽的文化氛围,暗示会形成一种有效的“软约束”,以消除人们心理和情绪上的缺陷和相互摩擦,使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开掘和发挥,使大学人能够融洽和谐相处。
    默化。大学的传统、风气、品位、追求等对生活于其中的大学人的价值区设、思维方式、态度行为乃至人格形成等,有着春雨润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对大学人化育于无形。
    激励。良好的大学文化能产生浓厚的精神氛围,对大学人产生一种极具感染力、感召力的激励作用,从而使整个学校呈现一派精神振奋、朝气勃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激励着大学人敬业爱岗,认同大学的理想和追求,并为之实现激发出极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不断提高自身的同时也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自觉的贡献。
    凝聚。合理的类型定位和美好的办学远景是一所大学发展和自我超越的努力方向和追求卓越的参照目标,同时在大学人心目中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它就像一张无形的精神之网,使整全体大学人团结在一起,增强了办学的合力,增强集体的荣誉感,在大学内部形成共谋发展、共享成果的浓厚氛围。
    3、文化的育人之达。大学文化的育人之功、育人之域,抵达和渗透到大学的方方面面,乃至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比如:高质量、高水平、高境界的大学教学,就不限于对某些具体的,给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它在日常教学中追求的是文化精髓的传承,并力求内化为学生的自我完善,引导和促使学生实现将外部文化影响内化成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指导自身生命价值的提升。大学崇尚学术,追求真理,鼓励师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通过高水平的学术活动来提升自己治学能力、学术品位,浓厚学校学术氛围,使大学充满生机与活力,通过对人文与科学文化的积极求索与深入研究使大学人更有效的培育和完善自己。在大学管理层面,一方面通过发挥大学制度文化的规制功能,使大学人循规蹈纪,同时更注重引导大学人把制度文化的要求内化为行为的自觉与自律,并且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大学的民主管理中去。通过提升大学服务人员,包括领导者、管理者和做具体服务工作人员的精神境界,把为大学人提供热忱、用心和优质的服务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自觉追求,使大学人在真心、真情的服务中受到感染、感召和激励,从而在充满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中更加热爱自己的大学,共同为促进大学的发展和自身的成长、成才中更加发奋有为。
    4、文化的育人之谛。用心探求大学文化的育人真谛、育人之道,是提高文化育人水平必须选择与永恒的目标。笔者认为把握好其中有两个方面尤为重要。
    一要融“有形”与“无形”为一体。大学文化通过“虚”、“实”结合,既“视而不见”,又“处处可察”的方式,对大学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与化育之功。善于将有形文化与无形育人融为一体,就能更好地促使大学人成长为既有学识,又有文化,身心健康、主动和谐全面发展的有用之人。
    二要使“建构”与“化育”相互动。大学人既是大学文化的建构者,又在大学文化的建构中经受大学文化的化育,并分享大学文化建设的成果。在大学文化的建构中,既要引导和培育大学人自觉参与大学文化建设,共同承担文化建设责任,人人为文化建设作贡献,又要引导和促使大学人在参与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用心汲取大学文化的化育养分,不断充实、丰富、提升和完善自己,并真正成为文化建设成果的共享者。
    三、文化育人之思
    1、转变观念,高点定位。首先要克服认识和研究局限,避免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出现两种倾向:一是简单沿用在精神文明的框架去理解和思考;二是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偏狭范畴中解读和领会,而要站在回归大学文化本质、发挥大学文化功能,实现大学文化应有的价值和与大学育人的双向融通、互动的高度,去重新审视、解读大学的文化建设。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两个层面把校园文化建设成功转换为建设文化校园,实现大学文化建设思路与建设目标、内容、方法、机制等方面的超越与创新。
    2、系统研究、科学规划。大学的文化建设,是一个联通过去,现在和未来,覆盖精神,物质、制度、环境,各个层面,并贯穿于大学的全部活动的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唯有加强学习借鉴,用心总结提炼,对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谋,同时要把大学文化建设的普遍性规律与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性化需要结合起来,做出科学合理的中、长期规划,才能科学引领和扎实推动大学文化建设。
    3、引导自觉,浓厚氛围。一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启蒙和舆论引导,唤起师生共同参与文化建设的自觉和主体意识,共同投入大学文化的自觉创造;二要使文化建设思想基础更加坚实,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能充分地发挥。要通过文化传统的培育与弘扬,文化活动的活跃与创新,文化建设的讨论与研究等,从理论探讨到实践推动去全方位地浓厚文化建设的氛围。
    4、丰富载体、创新机制。可以借助于大学形象设计工程之类的广阔平台和复合载体,通过示范、辐射、带动,把文化建设与学校、系部的建设发展需要及个性特点结合起来,提升文化建设水平与成效。要努力在校院两个层面,着眼于整体和长远,积极、全面地探索使校院两级文化建设协调互动,从而持久有效地引领和支撑育人文化工程的有效机制。
    5、突出建设主题,发展育人文化。要善于通过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有形的文化引领和无形的文化熏陶,去化育大学人。要用文化来进一步提升教育的价值,充分满足大学人主动发展与成才需要,有效提升整体综合素质,培养其健康文化人格,最终达到提升其生命与生活价值的目的。在精神文化建设层面要充分发挥办学精神与校训,以院训院风等的理想导航与价值引领作用,切实提升育人的境界;在物质、制度、环境诸层面的文化建设中要突出、挖掘和丰富文化的个性内涵。遵循活化显性教育,强化隐性教育,催化自我教育的原则,构建生态合理而充满生命活力的文化育人体系。
    6、用心凝炼,培育特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同时,用心培育与凝炼自身的个性、特色。文化特色的培育、凝炼,应遵循文化多样化的本性,要“同中见异”,“异中求优”,注重与校院特色的培育与凝炼相融相通。
    大学文化与大学育人的双向融合、互动,是大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跨越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又值得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的问题。让我们在共同关注中凝聚破解难题的智慧,在用心学习中提高和深化认识,在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中拿出思路与办法,在自觉的实践与积极的探索中走出大学文化与大学育人双向融通、互动的成功之路。

[内容审核]:党委宣传部
  打印本文  推荐本文  加入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 上一篇: 解放思想,以人为本,推进高校科学发展
  • 下一篇: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云南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科学发展
  • cnu cnu
    cnu cnu
    楚雄师范学院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