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u cnu
cnu cnu
cnu cnu
cnu cnu
cnu cnu
cnu cnu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讨交流 >> 邓小平与江泽民小康思想比较
邓小平与江泽民小康思想比较

作者:何光群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08-07-14     浏览次数:     字号:    

 

   摘要:本文通过对邓小平与江泽民的小康思想进行比较,概括出了江泽民的小康思想与邓小平的小康思想的四个共同点,以及江泽民对邓小平的小康思想进一步发展的地方,从而肯定了江泽民的全面建设小康思想与邓小平的小康思想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邓小平 江泽民 小康

  自从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小康”已成为中国人最津津乐道的一个词。“小康”最早见于史册,是《诗经•大雅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1]是说人民劳累困苦,希望过安逸的生活。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用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小康”一词来描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首次使用小康这一概念“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2]在此之后,邓小平多次提到“小康”这一概念,并遂渐形成思想体系。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奋斗,到2000年,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了今后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
  从邓小平同志提出在2000年建立小康社会,到江泽民同志强调从21世纪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思路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新的发展。
    对邓小平与江泽民的小康思想进行比较,我们将会发现它们的许多共同点:
  第一,邓小平与江泽民的小康思想都是在充分考虑到中国具体国情的情况下提出来的。60年代我国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较多的是从现代化概念的性质和总体上认识问题,较少考虑到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实际差距。
所以,这一目标虽然也能起到鼓舞、动员人民群众的作用,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盲目性。上世纪70年代末,从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国情邓小平公开宣布了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那么究竟用什么样的概念来概括我们在20世纪末要达到的那个现代化水平?邓小平考虑之后提出用“小康”来描述20世纪末我们要达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水平,“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到二○○○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3]邓小平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和形成,是对我国发展目标的实事求是的调整,这一目标的提出就把我国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调整得更为科学和实际,为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目标。同样,江泽民同志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也是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实际情况作出的。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到2000年,我国已经积累了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对外开放又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江泽民同志提出要从低标准的小康—总体上的小康向较高标准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这是一个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
  第二,邓小平与江泽民的小康思想所包含的内容是全方位的。邓小平同志最初提出建立一个小康社会,是从经济角度提出来的。这是事实,而且有一个硬指标,即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但是,邓小平同志提出建立小康社会的目标后,他进一步研究了这一目标所包含的内容。1983年春,邓小平到江苏、浙江、上海视察,回到北京后,邓小平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从谈话中可以看出,邓小平不仅关注人民吃穿用及住房等生活问题,小城镇建设问题,就业问题,人口流动和劳动力转移问题,而且关心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问题,以及精神面貌的变化等未来社会问题。1983年4月29日,邓小平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小康的含义由原来较单一的经济问题,拓展到一个较为全面的社会概念。所以说,邓小平同志讲的小康社会不仅仅限于经济和生活指标,而且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国防在内的全方位的社会发展概念。而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体系,它包括从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工业;从农村社会过渡到城市社会;从不太完善的民主社会过渡到较发达的民主社会;从传统文明过渡到现代文明。很明显这是一个全方位的指标,不仅强调经济的发展,也强调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全民族文明层次的提升。
  第三,邓小平与江泽民的小康思想始终都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首要目标。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表述了人民群众所要达到的一种社会生活状态。邓小平一再强调在小康社会人民生活要普遍好过,“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4]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也一再强调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要使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人民安居乐业”,“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可见,邓小平和江泽民的小康社会思想都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衡量小康社会的核心指标,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所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第四,邓小平与江泽民的小康思想都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最早在1979年提出的,是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一个简单通俗的描述。但是在此之后,党对小康标准在理论上进行了完善。199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对小康的内涵作了如下描述:“我们所说的小康生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可以看出在邓小平提出小康思想后,这一思想得到了党的集体领导的发展和完善。而在江泽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前,在2001年3月,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在论述制定“十五”计划纲要的重要指导方针时,就已提出“坚持把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保证人民群众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而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也已指出:“世纪之交,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从而就为江泽民小康思想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说邓小平和江泽民的小康思想都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以上这些共同点体现了邓小平和江泽民的小康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不能隔断它们之间的联系,但是同时也要看到江泽民的小康思想是对邓小平小康思想在新世纪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江泽民的小康水平比邓小平的小康水平要求更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江泽民的小康水平所包含的范围比邓小平的小康水平更广泛。虽然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社会决不单纯指物质文明,还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但邓小平侧重解决温饱问题,因为上个世纪70年代末,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建设小康社会侧重点在解决温饱,提高物质文明的水平,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对小康社会更全面的描述,是对小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到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实现,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其难度就比仅仅强调物质发展的小康难度更大。一句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而不是单纯指提高发展水平,这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
  2、江泽民的小康思想已经开始着眼于解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邓小平的小康思想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1978年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非常低,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在这种时候如果强调同步发展、同步富裕是非常不现实的,承认差距存在的合理性对于激励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这种考虑,邓小平的小康思想并不特别强调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而是承认差距存在的合理性,立足于“部分先富”,达到总体上的小康水平,这必然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而在已经实现总体上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江泽民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已经开始转向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这是继续消除局部贫困的阶段,是逐步提高小康水平和富裕程度的阶段,是由片面发展逐步转向全面发展的阶段。显然,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城、乡和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问题,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然而这又是关系到国家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所以江泽民同志把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阶层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日程上。
  第二、江泽民的小康水平比邓小平的小康水平内容更具体。
  1、江泽民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比邓小平所提出的目标更为具体详尽。在邓小平的小康思想中,邓小平虽然多次提到到2000年要实现小康社会,然而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却不太明确,“到本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每人平均达到一千美元,算个小康水平。”[5]“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6]“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7]邓小平同志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比较简单,就是人均GDP 达到800—1000美元,人民日子好过。而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却描绘得非常具体——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些描述给我们提出了非常明确的任务,包括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对外工作等等,特别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各个方面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蕴含着一系列具体指标,十分明确具体。
  2、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时间。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8]在邓小平同志“三步走”战略的基础和框架内,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新时期的“三步走”发展目标:第一步,在本世纪前10年,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2010年奋斗目标;第二步,在本世纪头20年,也就是建党100年时,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三步,在本世纪中叶,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按照这个时间的要求,明确了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21世纪头20年,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所说,这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3、江泽民同志明确了小康社会的人口构成。邓小平同志虽然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来作为衡量小康社会的标志,然而正如前面所说,邓小平立足于“部分先富”,并没有具体规定小康社会中的人口构成。而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所以说,全面建设小康不是要“消灭”高收入人群;而是要“消灭”贫困人口;让十几亿中国人都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暧,它的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因此,揭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幕,我们看到了一个十几亿中国人都在其中的大舞台。
  总之,江泽民的小康社会思想是对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的小康社会不是现代化建设的终结,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起点,在新世纪,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更加丰富,它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最终目标,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3)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4)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

  注释:
  [1]吴树平点校《十三经》.北京出版社.1991年.第349页.
  [2][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7页、第259页.
  [3][4][6][7][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1、161-162、64、161-162、226页.

[内容审核]:党委宣传部
  打印本文  推荐本文  加入收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 上一篇: 西部民族地区农民工问题与和谐新农村建设探析
  • 下一篇: 试析30年改革开放的起步、成因、成就和经验教训
  • cnu cnu
    cnu cnu
    楚雄师范学院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nu